雕塑雕刻藝術與雕塑家作品在台灣的傳統與創新
- 藝術中心 74
- 2024年7月15日
- 讀畢需時 11 分鐘
已更新:2024年7月23日
雕塑雕刻藝術的雕塑作品在台灣發展概述
雕是減法丶塑是加法的視覺藝術技巧表現方式。在台灣,雕塑雕刻藝術的歷史、文化與社會背景變遷不斷發展和演變的過程中,尤其雕塑材料丶雕塑種類及雕刻技術上推陳出新,經過當代雕塑家巧思研發與創新下,其雕塑作品也各自逐漸形成一種自我獨特的風格與特色。本文將從雕塑及雕刻作品使用的材料之工藝如木雕丶石雕丶銅雕、包含金屬類多媒材雕塑種類的運用去分別概述,根據雕塑材料在台灣不斷推陳出新下的變革簡述其過程。此外,還有舉例台灣雕塑及雕刻較具代表性雕塑家及其作品介紹,並一起來探討雕塑雕刻藝術與雕塑家在台灣未來的發展上,該如何應對新浪潮的改變和國際接軌創造更寛廣的可能性。
雕塑雕刻材料與種類
早期雕塑雕刻工藝偏向宗教信仰的木雕神像或石雕作品
台灣的早期雕塑雕刻的作品主要以宗教和民間信仰為主,而傳統雕塑和雕刻工藝大多常見於廟宇的建築裝飾和宗教神像,例如民間祭祀的神明佛像大多以上等的木材委請木雕師傅雕刻,寺廟建築裝飾的抖拱和窗格,早期也是以木質雕刻為普遍的設計,美侖美奐的雕刻藝術成為台灣典型的木雕傳統工藝。門口的石獅或正門的龍柱盤踞,都是典型台灣的石雕作品。隨著台灣雕塑材料的變化,工藝師們也將陶瓷的材料使用在廟宇建築裝飾之中,例如新港著名的交趾陶文化,則將其陶瓷作品更添文創的演進。台灣早期的雕塑材料類及技術的運用上,除了常見的木雕丶石雕或者陶瓷,有些也會選擇青銅玉石之類,做為雕刻的作品材料。之後經過日治時期,引進西方的現代藝術理念與技法,許多的雕塑家開始接觸西式教育,雕塑的題材與材料也逐漸多樣化。在二戰結束之後,大量的雕塑家更是受到現代主義的影響,他們開始探索抽象和表現主義風格,嘗試使用不同的材料和技術,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語言。
雕塑雕刻的工藝及作品分類
當我們提到雕塑雕刻,這不僅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融合技術與創意的精粹。從古至今,雕塑雕刻以其多樣的材料和豐富的表現形式,豐富了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深度。以下將雕塑雕刻的工藝及作品,如木雕(沉香雕刻丶木刻)丶石雕丶竹雕丶金屬(銅雕丶鐵雕丶不銹鋼)等的工藝技法做簡單的分述:
1.木雕(沉香雕刻丶木刻)
木雕作為最古老的雕刻形式之一,展示了木材的自然紋理與工匠的精湛技藝。木雕不僅限於靜態的雕像,它還可以創造出生動的場景和令人驚嘆的細節,從而使觀眾能夠感受到木材所帶來的溫暖和生命力。木雕作品往往表現出靜中有動,動態中的瞬間凍結之美。台灣三義木雕博物館裡面,典藏了眾多雕刻師頂級的木雕工藝作品,館內也經常推出木雕展,吸引民眾遊覽參觀。最近在東勢客家文化園區,則有74藝術中心推出的沉香雕刻家李文武與木雕雕刻家李宗霖兩位傳統工藝技術保存者的木雕展。
2.石雕
石雕則以其堅固耐久和細緻的雕工而聞名,從古代的著名的希臘神像到台灣廟宇常見的石獅龍柱,這些石雕作品展示了雕刻者對材料堅硬性質的深入理解和對藝術形式的精湛掌握,並在這種限制下創造出令人驚嘆的藝術品。這些作品不僅豐富了人類藝術的珍寶庫,也反映了不同時代和文化的價值觀和美學追求。
以下列出一些代表性的石雕作品類型和例子:
古代神像和雕像:
埃及的獅身人面像(獅身人面像),如卢克索的斯芬克斯。
希臘的雕像,如米羅的《維納斯》和《大力神像》。
墓葬石雕:
中國的石獅子和石人像,用於守護墓地和紀念亡者。
羅馬時代的墓碑和墓誌銘,如《哈德良之犬》。
建築裝飾:
中世紀歐洲的大教堂和城堡的石雕裝飾,如巴黎聖母院的正立面雕刻。
中國古代的寺廟和宮殿的石雕柱頭和浮雕。
文化象徵和紀念碑:
美國的華盛頓紀念碑,以及其他許多紀念碑和戰爭紀念館的石雕作品。
中國的太白山石刻,刻有文人詩詞和佛教經文。
現代和抽象石雕:
現代藝術中的抽象石雕作品,如亞歷山大·考爾德的《現象》。
公共藝術裝置,如城市中的雕塑公園和廣場。
3.金屬(銅雕丶鐵雕丶不銹鋼)
銅雕
銅雕則因其材料柔軟靈活性和耐久性高,容易雕刻出精細的紋理和表面細節,而被廣泛使用。銅雕作品在各種文化中都有重要的地位,從古埃及的法老雕像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雕塑,銅質材料使得雕刻家能夠實現更為細膩和富有動態感的作品。
鐵雕
鐵雕作品常常展現出堅固和強大的感覺,通常用於創作具有力量和穩定感的形象,尤其現代鐵雕藝術家喜歡採用抽象的形式和現代的風格,展示出當代藝術家對於材料和形式的創新,因此鐵雕作品往往是現代主義典型時尚代表。
不銹鋼雕塑
不銹鋼具有鮮明的光澤和現代感,適合創作現代風格的雕塑作品。不銹鋼雕塑作品以其堅固和生動的形象,表現出其材料的質感和表達力。尤其現代城巿的公共藝術裝置中,常見於雕塑公園或醫院及新型的大樓建築中可以看見有大型的不銹鋼雕塑,這些金屬雕塑作品展示了不銹鋼在大型裝置藝術中的應用和視覺效果。
金屬材料在雕塑藝術中擁有獨特的表現力和耐久性,不同類型的金屬雕塑作品展現了藝術家對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和創造力。
4.竹雕
在東方藝術中,竹雕則體現了對自然和細節的極致追求。竹雕作品通常傳達出一種清新和雅致的氛圍,同時展現出竹子天然紋理的美麗和工匠對細節的極度關注。竹雕藝術是一種獨特的手工藝,利用竹子的天然紋理和質地,創造出精美的雕刻作品。竹雕藝術以其自然質樸和獨特的工藝魅力,吸引著人們對於自然美和手工藝的追求和欣賞。
總結來說,雕塑雕刻的作品通過不同的材料表達了人類對美的追求和對技術的探索。每種材料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局限性,而雕刻家通過對材料特性的理解和對藝術形式的靈活運用,創造出了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豐富了藝術史的頁面,也深深影響了人類的文化和思想。
雕塑材料和技法的變革
自1980年代以來,台灣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文化藝術環境也隨之改善。當代雕塑藝術家在材料和技法的運用上開始展現了無限創造力,他們不僅使用傳統的石材、木材和金屬,還探索了新型材料如塑料、玻璃、樹脂和數位技術等,雕塑家利用這些新穎的材料和技法,以多媒材的形式開創雕塑藝術另一種新的表現形式和可能性。
台灣代表性雕塑家及其作品風格
楊英風
楊英風(1926-1997)是台灣現代雕塑的先驅之一。他在日本接受教育,深受西方現代主義影響。他的作品多以不銹鋼和銅為材料,形態簡潔而充滿力量,具有強烈的現代感和形式美。他的代表作如《風之塔》(Wind Tower)和《宇宙之光》(Light of the Universe),展現了他對形式和空間的探索。
朱銘
朱銘(1938-2023)是台灣最具國際知名度的雕塑家之一。他早期師從畫家李梅樹,後來轉向雕塑創作。他的作品多以木材和青銅為材料,題材涵蓋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他的《太極系列》(Tai Chi Series)以簡潔有力的形態表現太極運動的動態美,成為其標誌性作品。
李真
李真(1963-)是台灣當代著名雕塑家,以其對材料和技法的創新運用而聞名。他的作品常使用金屬和玻璃,並結合光影效果,創造出獨特的視覺體驗。他的代表作如《光之詩》(Poetry of Light)和《鏡像》(Mirror Image),展現了他對光線和空間的敏銳感受。
洪易
洪易(1970-)是一位年輕的台灣雕塑家,以其對社會現象和文化議題的關注而著稱。他的作品多以公共藝術形式出現,常使用廢棄材料和現成物,反映環保和社會問題。他的代表作如《夢田》(Dream Field)和《城市記憶》(Urban Memory),通過藝術介入公共空間,喚起觀眾對社會現實的思考。
74藝術中心雕塑展創造不同的可能性
台中巿藝術亮點商家74藝術中心締造百餘場策展丶百餘部影片丶社群平台累積百萬人次的瀏覽人次,創辦人李文武老師一直戮力為藝術美學開創新的舞台。在74藝術中心裡的展覽中,立體雕塑展覽活動同樣令人耳目一新,讓賞者有不同的視覺刺激與饗宴。74藝術中心創辦人李文武致力於「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美學理念,每一場的藝術展覽均是生活化自然表現,同時也是視覺藝術形式生活化不可忽視重要的一環。

台中巿74藝術中心經常舉辦雕塑展覽活動,受邀者都是藝術圈當代聞名的雕塑家。(圖拍攝/金小編)
1.一個充滿生命故事的雕刻家及其雕刻作品-李文武
74藝術中心創辦人李文武,一生熱愛沉迷在雕塑的創作領域,堅持的五十年的雕塑積累,在他豐富的生命旅程裡,可以看見他把最精華的部份都留在不同系列丶不同類別丶不同作品的雕鑿刻劃肌理陰影與色調分明中呈現。其作品除了有木雕的部分,也有陶瓷多媒材的運用,還有台灣少見的沉香雕刻作品,豐富多樣性的雕塑雕刻作品,從這些細膩的饗宴中,值得您細細品味,感受李文武他的生命故事。

李文武的木雕作品用半世紀的歳月,刻鑿出千千萬萬的人生故事。(圖拍攝/金小編)

李文武的木雕作品利用中間鏤空的透視感,讓人對空間充滿了想像力。(圖/李文武提供)

李文武擅長利用多媒材的應用,本作品裡有木材與陶瓷的混搭,以海震之後為題材,令人省思大自然的偉大力量。(圖/李文武提供)
你想知道更多有關沉香雕刻李文武的資訊請點擊連結:傳統工藝術沉香雕刻李文武
2.自在歡喜的當代雕塑家及其雕塑作品-郭俊男
後疫情時代,人的內心仍在惴惴不安的恐懼下生活。雕塑家郭俊男利用現代主義的線條,利用不銹鋼丶銅鑄的材料,創作出一種內在的生命喜悅,可以活化細胞,放鬆嘴角的緊繃的題材。郭俊男是74藝術中心策展的雕塑展裡,受邀的展出場次最多的雕塑家。

雕塑家郭俊男喜歡用喜悅的心去表現在作品上。(圖拍攝/金小編)

郭俊男的雕塑材料多元,作品也體現他內心的穩定與追求自然的感受。(圖拍攝/金小編)
3.血液裡有著靈性鬥魂的雕塑家及其雕塑作品-羅廣維
雕塑是羅廣維一生的懸命,雙子座的他內心永遠有兩種極端的特質,運用在雕塑的創作上,十分具有衝擊性的爆發力。羅廣維的雕塑作品多元,其作品有的取自傳統抽象形式的再變形,是74藝術中心策展的受邀者裡,可謂是從傳統走向創新的最佳代表性人物。

雕塑家羅廣維擅長大型的立體雕塑,雙子座的特質,充滿了對生命開合的極端想像力。(圖/羅廣維提供)

羅廣維的鹽雕系列作品,充滿喜感。(圖拍攝/金小編)
4.轉型後另類思考的雕塑家及其雕塑作品-陳定鴻
雕塑家陳定鴻說,快樂,是一種情緒的表達。雕塑之於他,就是一種情緒的轉舒發。陳定鴻認為創作的真諦,無非是將那份美的感受與的光芒,透過作品做淋漓盡致的展現,讓藝術的芬芳充滿人間的一種體現。使用材質大部份都是不銹鋼的材料,最新的作品裡,銀色的光澤與金黃色的亮面,發現他思維轉化的亮點。

雕塑家陳定鴻在藝術創作的領域裡,經常思考要擁有屬於自己作品的獨特性。(圖拍攝/金小編)

雕塑家陳定鴻用生活裡最彰顯的情緒,來表達自己內在的掙扎。(圖拍攝/金小編)
5.人生的真善美以石為本的雕塑家及其雕塑作品-陳和霆
現代生活羅漢雕塑作品,是石雕家陳和霆一系列的現代寫實雕塑。陳和霆擅長以人文關懷的角度去挖掘常民的生活樣貌,透過雕塑的素材,有時是石,有時是銅,有時則是陶瓷,將生命的流動面向,用雕塑的技法去表達。在74藝術中心策展的各個展區中,其作品非常親民。

雕塑家陳和霆擅長以常民為題,讓作品呈現最真實的樣貌。(圖拍攝/金小編)

陳和霆喜歡用生活羅漢來傳達常民的生活面向,祖孫之間也能以一種流動的親情來牽繫。(圖拍攝/金小編)
6.雕塑不止於壼的雕塑家及其雕塑作品-吳男勝
擁雕塑為底融入陶藝之境的雕塑家吳男勝,原本在木雕的領域裡已是獨幟一格。利用他擅長的雕塑技法,運用在陶藝的器皿上,不僅實用美觀還具有收藏的價值。材料是泥土,上有雕塑的花鳥魚物獸,燒製成陶,每一器物也是生活態度,也是藝術,雕塑家吳男勝說。他的作品在74藝術中心策展中,每一個展覽場次,都是新的不同主題,創作力驚人。

雕塑家吳男勝利用木雕的底蘊,運用在陶藝上呈現更立體的效果。(圖拍攝/金小編)

雕塑家吳男勝,在陶藝上運用大量的雕塑技法來突顯雕塑於陶藝上的變化。(圖拍攝/金小編)
7.用漢字圖騰書寫的雕塑家及其雕塑作品-王鷺鷹
雕塑家王鷺鷹個人相當推崇華夏民族的漢字文化,他認為在書寫這些文字的一勾勒,一舒展之間,總能和前人有著某些特殊的連結。於是,他透過雕塑的方式,將這些遠古留傳的形象圖騰,將之視覺化丶具象化丶立體化丶藝術化,並且願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文字之美。在74藝術中心策展期間,王鷺鷹雕塑展非常受到大家的喜愛。

雕塑家王鷺鷹憑藉著深厚文化素養,以獨具匠心的漢字造型雕塑作品,在海峽兩岸受到大家的認可。(圖拍攝/金小編)

雕塑家王鷺鷹的漢字造型材質是FRP,重量較輕,光澤十分亮眼。(圖拍攝/金小編)
8.用玉石篆刻人生的雕刻家及其篆刻作品-余永文
喜愛在玉石裡找靈感的雕刻家余永文,篆刻生活離不開陰陽調和,正如紅泥凹硯為印石書畫而生一樣。余永文原為教育者,但他鍾情於文學與藝術,終究將藝術文化的教育意義,以印石篆刻方式表現。主題《在水一方》傳達的是一種夢想的追求,無論是道丶德丶仁丶義要落實在生活中實踐是很困難的事,因此,余永文用游於藝的精神來體現,希望可以用生活實用的器具,儘量地接近藝術美學與深厚的文化境界。在74藝術中心展出他的畢生心血,以篆雕豪邁地落款寫他的人生記錄。

余永文的游於藝篆刻在生活裡體現,篆刻章法千變萬化,方寸之間氣象萬千。(圖拍攝/金小編)

余永文的玉石篆刻的雕刻作品,有別一般的篆刻,彷彿是一件巧奪天工的藝術品。(圖拍攝/金小編)
台灣雕塑雕刻藝術的未來發展
國際交流與合作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台灣雕塑藝術家積極參與國際藝術展覽和交流活動,提升了台灣雕塑藝術的國際影響力。雕塑藝術可以通過更多的國際合作,吸收不同文化的養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自身,讓台灣的雕塑家能見度有更大的曝光空間。
創新材料與技術
新材料和新技術的應用將繼續推動台灣雕塑藝術的創新,尤其是數位技術、3D打印和智能材料等快速地演變,新興技術為雕塑藝術提供了更新的創作工具和表現手段,將為未來的藝術創作帶來更多可能性。
公共藝術的發展
公共藝術在台灣的城市發展和文化建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台灣雕塑藝術可以更多地介入公共空間,通過藝術與社會的互動,提升公共空間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意識。
藝術教育與傳承
藝術教育對於雕塑藝術的發展至關重要,台灣應加強藝術教育,培養更多優秀的年輕藝術家,並促進傳統技藝與現代創新的結合,確保雕塑藝術的持續發展和傳承。
台灣雕塑雕刻藝術在歷史發展中經歷了傳統與現代的轉變,並在由雕塑家們體現雕塑材料在當代多樣性和創新性。從早期的宗教和民間雕塑雕刻傳統工藝到現代的抽象和表現主義,再到當代的新材料和技法,台灣雕塑雕刻藝術在技術上不斷探索和突破,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特色。台灣雕塑家們在創作中表現出的創造力和對社會現實的關注,使得台灣雕塑雕刻藝術在國際藝術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未來,通過國際交流、創新技術、公共藝術和藝術教育的推動,台灣雕塑雕刻藝術作品將繼續發展,並迎來更加繁榮的前景。
留言